Elderly Services

Opening Ceremony of TWGHs Jockey Club Intergenerational Art Centre

Details of this press release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東華三院賽馬會耆青藝坊開幕典禮

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全港首間長幼共融藝術中心「東華三院賽馬會耆青藝坊」(下稱「耆青藝坊」) 得以成立,並推行為期三年的賽馬會「耆青智藝樂無窮」計劃。「耆青藝坊」開幕典禮於2018年3月10日新界沙田石門京瑞廣場舉行,邀得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安老服務)彭潔玲女士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經理列浩然先生擔任主禮嘉賓。除開幕典禮外,該中心更於當日舉行「ART賞–變」藝術推廣活動,包括認知障礙症患者藝術作品展覽及長幼共融藝術攤位。

東華三院主席李鋈麟博士太平紳士在開幕禮致辭時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捐款港幣1,249萬元,支持該院成立「耆青藝坊」及推行有關的藝術共融計劃,於全港不同地區推廣長幼共融藝術。藉著藝術活動,可展現長者的潛質、表達能力和創造力,而鼓勵青年義工及社區人士參與,則可增進公眾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並為認知障礙症患者家庭提供適切支援。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經理列浩然先生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良好的跨代關係越趨重要。馬會支持「耆青藝坊」推行賽馬會「耆青智藝樂無窮」計劃,透過長幼互動項目,增進跨代溝通,並推動社區內的互助精神,促進社會共融。長者亦可透過多元化的藝術活動,展示自己的創意,推廣「活齡」及健康生活的訊息。

根據研究統計,香港現時80歲以上的長者,每10人中便有2至3人患有認知障礙症,而到了2039年,60歲以上的長者中估計約有333,000人患有認知障礙症。由於認知障礙症是大腦神經細胞病變引致大腦功能衰退的疾病,影響患者的記憶、理解、語言、學習、計算和判斷能力,甚至改變部分患者的情緒、行為及感覺,因此患者的照顧者和家庭均承受極大壓力。

東華三院多年來積極嘗試以非藥物治療模式協助認知障礙症患者,更嘗試把藝術創作元素融入認知障礙症患者及其護老者的生活中,配合青少年義工的參與和支援,改善長者及照顧者的生活質素。「耆青藝坊」就是以「長幼共融」為理念,以非標籤化及富趣味的藝術活動為媒介,為認知障礙症長者及照顧者提供訓練和支援,並鼓勵青少年、護老者及認知障礙症患者一同參與藝術創作及互相欣賞,加強青少年與長者之間的溝通及瞭解,藉藝術創作促進長幼共融,令長者、護老者及青少年的生命一起產生正面的轉化。

有關東華三院賽馬會耆青藝坊
「東華三院賽馬會耆青藝坊」(「耆青藝坊」)位處沙田石門新落成商廈,中心總面積約1,700平方呎,鄰近港鐵石門站,交通便利。「耆青藝坊」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成立,透過藝術創作突破傳統服務只局限單一服務對象及地域的限制,混合外展與中心為本的服務模式,在全港不同地區推廣長幼共融藝術,支援認知障礙症長者及護老者。服務內容包括藝術工作坊/小組、義工訓練及服務;另會針對患有輕度至中度認知障礙症長者及其護老者提供個案服務,按個案需要設計治療小組。此外,中心亦會在社區推廣長幼共融藝術活動、教育講座、藝術展覽,以及定期舉辦與藝術相關的專業培訓,與業界分享長幼共融藝術的經驗及介入模式。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百多年,東華三院的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309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29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54個教育服務單位、219個安老、兒童及青少年、復康及公共服務的社會服務單位,以及2個肩負守護和保育本地歷史文化重任的服務單位,分別為東華三院文物館和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負責宣揚東華三院歷史、修復和保存機構檔案等工作,藉此推動保護文化遺產的工作。

* 完 *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859 7453 聯絡東華三院企業傳訊處

 

圖一:東華三院主席李鋈麟博士太平紳士(右六)、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安老服務)彭潔玲女士(右七)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經理列浩然先生(左六)一同主持揭幕儀式。

圖二:東華三院董事局成員及主禮嘉賓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安老服務)彭潔玲女士(前排左三)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經理列浩然先生(前排右三)合照。

圖三:在東華三院主席李鋈麟博士太平紳士(左)的陪同下,社會福利署助理署長(安老服務)彭潔玲女士(右)致送紀念品予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經理列浩然先生(中)。

圖四:活動設有認知障礙症患者藝術作品展覽及長幼共融藝術攤位,以增進公眾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