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erly Services
Low-income Working Elders
Details of this press release are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長者日專題探討:「吾」退休?「唔」退休
隨著人口老齡化、人均壽命增加,高齡人士的健康水平提升,近年社會有不少關於延長退休年齡、將長者納入勞動人口等討論。適逢11月21日是「長者日」,東華三院方樹泉長者地區中心推行社區教育工作,並找來專責長者服務的社會工作員鄭展豪先生,分享前線工作體驗,期望提升筲箕灣區商戶及社區人士對就業長者的認識及關顧,建立長者友善社區。
鄭展豪先生從事長者服務工作十年,他經常走到前線接觸和了解在職長者需要。他發現,在筲箕灣的街道上,仍有不少長者從事街邊小販、餐廳洗碗及街道清潔等工作。他接觸過百位在職長者個案,發現不少具備領取社會福利金資格,祇要身體機能許可,寧願繼續工作賺取薪金來維持生活。當中接近七成並沒有考慮或計劃退休,箇中原因形形色色,包括透過工作肯定自我價值、尋找生活寄託、或者不想成為子女負擔等。
鄭先生表示,部份社區人士不理解長者「打工」原因,有些更誤會他們年少不努力,沒有積蓄而令他們晚年潦倒;有部份食肆商店會嫌棄他們的工作污穢,不希望他們久留。其實長者們都是靠自己努力,去維持生活及尋找到社會上屬於自己的崗位,社會各界應該理解及包容。
東華三院自1870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承「救病拯危、安老復康、興學育才、扶幼導青」的使命和承諾,時至今日,已發展成為全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在過去百五年,東華三院在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方面均有長足發展,迎合社會需求,為市民提供收費低廉或免費的優質服務。現時東華三院共有350個服務單位,包括5間醫院、34個中西醫療衞生服務單位、57個教育服務單位、227個安老、青少年及家庭、復康及社會企業/創新的社會服務單位,兩個肩負守護和保育本地歷史文化重任的服務單位,分別為東華三院文物館和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以及20個提供殯葬及廟祀服務的公共服務單位。
* 完 *
傳媒查詢:歡迎致電2859 7453 東華三院企業傳訊科聯絡
東華三院方樹泉長者地區中心社會工作員鄭展豪
馬先生是一位70多歲清潔工「判頭」,工時長、薪金不高,要清理的垃圾又重又大件,對他來說是吃力的。以他的年齡及財政狀況,其實他可以申請社會福利金,馬先生一句回覆:「我身為男人,別人靠我可以,我去靠人就不行,只要有氣有力,推得動垃圾車,我就要靠雙手『自己搵自己食』。」一份收入除了可以支持一位男士自食其力,更是馬先生的個人尊嚴,工作對他而言是自我價值的肯定。
李女士,60多歲,千萬不要以「婆婆」稱呼她:「我才『60零歲』,未去到要退休。」李女士以前在飲食業擔任樓面,近年食肆開始轉用電子「落單」,加上五花八門的應用程式,她表示掌握不了,因此選擇了不太需要面對新科技的洗碗工作,然而重覆及堆堆疊疊的動作也不是簡單的工夫:「轉一份我能夠應付的、繼續工作就好,沒有工作個人很不自在。」原來工作是她一個未想捨棄的角色,亦是生活的寄託。
李氏夫婦70多歲,子女全數在內地生活,未有打算來港,而他倆亦沒有打算到內地與子女生活。「仔女有他們的世界,唔好要他們憂心,我們自己都『搞得掂』!」李氏夫婦一同從事清潔工,現正領取長者生活津貼,卻不領綜援:「我們留些積蓄以備不時之需,『綜援』應付不了緊急情況,到時要搞到仔女就唔好啦!」老一輩「多個錢傍身」、為子女考慮的想法,促使這一對夫婦在晴天雨天也在街上為我們清潔。